首页 >> 黄槐决明

【推荐】天津市玉米中后期主要病害山生柳

宝坻农业网 2022-12-10 06:36:13

天津市玉米中后期主要病害

当前,我市春、夏玉米已进入关键生长时期(春玉米处于吐丝至成熟期、夏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),玉米各类病害也将在这一阶段加重发生。7月中下旬我市出现了几次大范围降雨,雨后高温高湿天气非常有利于玉米大斑病、玉米小斑病、玉米纹枯病及褐斑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蔓延。截至7月下旬,各区县植保站调查结果显示,大部分玉米病害已开始发生但程度较轻,田间发病率均低于5%。但褐斑病发生稍重,并呈上升趋势。据宝坻、宁河、蓟县等区县调查,褐斑病田间最高发病率已上升至30%。另外,据气象部门预报,我市8月中旬以前仍将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,平均气温超过25℃,气象条件非常利于玉米病害的进一步发生。请各区县植保站加强监测,适时采取防控措施,确保秋粮安全生产。常见病害特征及防治指导意见如下:

1、玉米大斑病

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、煤纹病、枯叶病、叶斑病等。其致病菌称大斑凸脐蠕孢(Exserohilum turcicum(Pass.))Leonard et Suggs),属真菌界半知菌类。玉米的叶片、叶鞘和苞叶易感病。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,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,形成边缘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。后期病斑常纵裂。严重时病斑融合,叶片变黄枯死。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。下部叶片先发病。防治上提倡预防为主,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。常用药剂有:

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、农抗1:20水剂200倍液,隔10天防一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
2、玉米小斑病

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。其致病菌称长蠕孢菌(Bipolaris maydis (Nisikado et Miyake) Shoeml),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。小斑病主要为害叶部、苞叶和叶鞘外,同时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,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。一般田间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。病斑为椭圆形褐色,边缘赤褐色,轮廓清楚,上有二、三层同心轮纹。天气潮湿时,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(分生孢子盘)。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:

发病初期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25%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间隔7~10天一次,连防2~3次。

3、玉米纹枯病

治病菌为立枯丝核菌(RhizoctoniasolaniKühn)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该病害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,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。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~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,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。病斑中部灰褐色,边缘深褐色,由下向上蔓延扩展。果穗染病后秃顶,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,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。常用防治药剂即使用方法:

发病初期喷洒5%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。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,保护叶鞘。

4、玉米褐斑病

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(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)属真菌界节壶菌属真菌。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、叶鞘和茎秆。顶部叶片(尤其是6~8片叶)的尖端首先显现症状,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,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,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,在叶片上呈横向带状分布,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,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,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,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,散出褐色粉末,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。常用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:

发病初期用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。注意要均匀喷施,保护好上部叶片,尤其喷匀雌穗以上的叶片。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、磷酸二氢钾、尿素类等,促进玉米健壮,提高玉米抗病能力。

此外,应该在药剂防治的同时,重视农业防治。具体措施一是适期早播,避开病害发生高峰。二是施足基肥,增施磷钾肥。三是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,摘除底部2~3片叶,降低田间相对湿度,使植株健壮,提高抗病力。四是玉米收获后,清洁田园,将秸秆集中处理,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。五是实行轮作。

玉泉路二手房

左家庄东里二手房

练塘镇出租房屋

康宁街站二手房最新信息

友情链接